名 稱
E-mail
標 題
內 文
附加圖檔[] []
類別標籤(請以 , 逗號分隔多個標籤)
刪除用密碼(刪除文章用。英數字8字元以內)
附加選項[動態GIF]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禁止發佈色情及獵奇圖片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750 KB。當回文時E-mail填入sage為不推文功能
  • 各類學術相關話題均可在此發表, 但是自己的功課要自己做
  • 新討論串必須輸入相對應之標題, 推文字數限制為五十字
  • 本版內容不能視為專業醫療建議, 醫療相關問題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違規事項及管理意見請向此管理室回報

主題一覽
191734: 对哲学不太了解的人的关于黑格尔的疑问 (1)191598: 沒有嚇阻效果不能說明死刑該廢除 (4)
191731: 談搖滾樂 (1)191587: 新作的歷史頻道 (0)
191730: 惡會腹語(片段)Jean-Baudrillard (0)191585: 紅肉致癌說 (4)
191712: 大學畢業了,該去跑網約車還是送外賣? (1)191583: 地租 利率 與工業化 (1)
191691: 香港人生活中常用的「中英夹杂式粤语」 (4)191563: 訴諸難以置信 (6)
191684: 磁場與黑洞 (0)191461: 請問圈起來的是什麼字? (3)
191680: 測試 (0)191456: 公職考試的建議 (4)
191676: 我不相信意識獨立於物質法則之外 (2)191455: NMN(菸醯胺單核苷酸)? (0)
191633: 廢死議題的美國電影 (3)191452: 長生不老之術?學者預測30年內可控制老化問題 (1)
191611: 死刑的風險分析 (15)191449: 「治癒」老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4)
檔名:1679750993080.jpg-(195 KB, 1000x750) [以預覽圖顯示]
195 KB对哲学不太了解的人的关于黑格尔的疑问 名稱: 無名氏 [23/03/25(六)21:29 ID:zswJCWVU] No.191734  +   [回應]
请岛民锐评黑格尔,我想知道他的辩证法是不是一种恶趣味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3/04/01(六)17:02 ID:38CtCpVY] No.191736  +    
>>No.191734
黑格爾是甲

談搖滾樂 名稱: Nic Baudrillard [23/03/04(六)02:44 ID:6ev8ilS.] No.191731  +   [回應]
是的,搖滾樂沒死,而是更壞——它成了活屍。現如今搖滾樂已經不再具備任何實質的反叛性,因為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反叛。它淪為了無數無足輕重的文化符號當中的一個,僅此而已。就像Johnny Rotton所說的那樣,你已經可以在機場廣播聽到搖滾樂。它被曾經背離的體制所收編,因而如果說它還剩下一點反叛性,那也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揭露」,一種假惺惺的忸怩作態。也許,情況還不夠糟,我們需要更多。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3/03/15(三)00:03 ID:QPwaByaE] No.191733  +    
我就不能只喜歡他的曲風而對他的反叛精神沒興趣嗎?

檔名:1677760327961.jpg-(144 KB, 1024x1024) [以預覽圖顯示]
144 KB惡會腹語(片段)Jean-Baudrillard 名稱: Nic Baudrillard [23/03/02(四)20:32 ID:QiOYgZvs] No.191730  +   [回應]
基本過程應該就是一切事物都在脫離自身物質性這一狂熱慾念的驅使下,追求自身的抽象化。 這裡有一種與世界的逐漸決裂,在這種決裂的最終階段,他者會消失,我們只能——津津有味卻又心存恐懼和厭惡地——依靠自身而得以延續,整個歷史進程於是歸結為一種自指性的螺旋(spirale auto-référentielle)。

資本是現實原則最純粹的表達。 它本身已經成為現實。 它生產出現實,它變成了現實,但也在自身消失時令現實一道消失。 它成為現實的過程與它吞噬現實的過程是同一過程。
在其高級形態中,資本追求程度越來越高的抽象化,並因此力求擺脫或許尚屬於現實的這一旨在使交流減速的機制。 它犧牲了這一機制,也因此犧牲了自己。
我們由此而得以超越資本,它一直很徹底地扮演其統治與異化的歷史角色,但由於無法走得更遠,所以必須讓位於一個更極端的抽象化體系——一種數字的、電子的、虛擬的抽象化,讓我們得以完全逃避之前提到的物質性——在這一抽象化的最後,世界與人類都徹底消失了。

所有的個人維度、所有的創世過程 (demiurgie)都為了一種操作性機械設置 (mecanique operationnelle)而被廢除。 人類處於免除一切責任的狀態:在今天,即便是權力也讓人感到羞愧,不再有人願意真正擔負權力。
人類或許是唯一創造了與自然法則無關的獨特消失方式甚或消失藝術的物種。
但是說到底我們或許也曾對這種不負責任、這種對於自由和意志的全盤捨棄有過渴望——“我們曾經有夢,IBM 讓我們夢想成真!”在探索奴役狀態最細微的差異方面,沒有什麼物種比人更狡猾和更具創造性。 整個電子的、控制論的革命或許只是人類為了逃避自身,同時逃避自此在世界化背景中時時刻刻要面對的巨大責任,而找尋到的一種動物性伎倆。 性愛過程(processus sexuel) 的倒退、死亡過程的倒退、所有獨特性和所有命中註定之過程(processus fatal)的倒退,以利於最終的解決方法,即生與死的技術性人造對等物。
不管怎樣,在超出這一消失點 (vanishing point)後,一切都失去了否定性力量,但一切繼續以隱秘的方式存在並在暗中產生影響,同我們關於古代神祇的說法一樣。 一切都在永久延續,並點點滴滴地滲人我們的生活,這種點點滴滴通常比曾經統治我們的顯性的權力機構更具危害性。 禁忌、控制、不平等、差異逐一消失,其目的卻是為了進一步滲人我們的精神領域⋯⋯
比如主體的消失,它有點兒像是真實的消失的鏡像。 的確,主體消失了——作為意志、自由、表徵 (representation)之決策體 (instance) 的主體和權力、知識、歷史的主體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模糊、漂浮而無實體的主體性——一種巨大的反射平面,反射空泛的、脫離現實的意識——所有事物都閃耀著一種無客體的主體性——每一個單子、每一個分子都被一種徹底自戀、一種永恆的影像回放的陷阱所捕獲。 這便是世界終結之時主體性的形象,真正的主體已從中消失——主體成為這一致命性冒險的受害者,在某種意義上,它不再有任何對立面,既無客體,也無真實抑或他者。
類別: 哲學

檔名:1667207245519.jpg-(37 KB, 800x450) [以預覽圖顯示]
37 KB大學畢業了,該去跑網約車還是送外賣? 名稱: 無名氏 [22/10/31(一)17:07 ID:rlRpXFws] No.191712  +   [回應]
九邊Pro 歷史,金融,軟件編碼,產品經理沈思錄

這段時間總有小夥伴跟我抱怨,大學畢業不好找工作,不如去送外賣得了。

恰好我懂一點送外賣,對於他們這類牢騷,只能跟他們說,送外賣這事,既是體力又是腦力勞動,盡管誰都可以去,但是跟土木和機械比起來,只能是更「卷」,想幹出點名堂,真不是一般的難。

去年在微博上突然收到一個消息,有個哥們上來就問我,說是馬上畢業了(沒說是啥畢業),工作不好找,請問該去跑網約車還是送外賣?很喜歡我的文章,希望我能解答下他的人生疑惑。

我覺得應該是惡作劇,沒理他。

不過對於網約車,我確實了解一些,因為我一個遠房親戚專科畢業後,好逸惡勞,不想進廠打螺絲,家裏人給他買了輛車跑出租,此外我也有以前的同事在網約車平臺做到了高管,考慮到「碼農的終點是網約車」,我經常跟他們聊網約車算法的事:

第一是和平臺鬥智鬥勇,平臺不是人,而是運行著一套非常非常復雜的算法的系統。大家需要知道的一點是,相比於文藝青年創業三件寶,花店、咖啡、奶茶店,「沒背景青年」賽博創業也有三件寶,嘀嘀、外賣、自媒體,前者之間面對市場的暴擊,後者主要是跟平臺鬥智鬥勇。

最基礎的,新手一開始會被推單,前面這些一定要好好幹,積極讓客人給好評,有啥事一定要和客戶解釋讓他理解。平臺最喜歡評價高投訴少接單積極的司機(幫他掙錢啊),把自己的評級弄高是基礎。

而且平臺有個「惡人島」機製,如果客戶對你評價不高,你這種司機就屬於平臺想盡快丟棄的那種,於是派單的時候優先給你派那種非常不好說話、而且事很多的客戶,讓你們互相折磨,直到你盡快心服口服退出為止。這種客戶平臺流失了也不在乎。

然後就是怎麽多接單。比如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單多,去哪裏能接到回程單;自己弄個客戶端看哪裏車比較少,然後自己過去占位子;附近車多的話,自己把車頭朝著熱點地區,因為調頭是個很費時間的操作,平臺希望網約車和保持移動狀態容易有單子。沒單子就停在那傻等是最吃虧的,你不刷新位置,平臺算法裏你的權重就會降低,更不會推單給你。

平臺的運營過於復雜,以至於已經有了「玄學」味道,某滴平臺內部流傳著一個不是段子的段子,他們的一個高級算法工程師「畢業」後去做網約車,整體成績很差,馬上就要進惡人島了。這很正常,在「頭條系」,研究抖音和今日頭條推薦算法已經成了一門顯學,專門有團隊創業靠研究這個,給內容創作者指路,現在那些平臺已經復雜到了天天更新視頻依舊有的說。

不過還沒等我在微博跟那個小夥伴溝通網約車的小技巧,他已經在那裏自言自語,說什麽跑網約車還得有輛車,最好是電動的,並且得有充電樁才行,不然去充電站充電費用太高,賺不到啥錢,自己既沒有車位也沒有充電樁,更沒有電動車,不如去送外賣。

不過有點糾結用摩托送還是電動車,電驢省錢,但是續航短,才200公裏左右,嚴重不足,有旅程焦慮。摩托續航四百左右,加油快,但是油價貴,加滿一箱90塊左右。有點糾結,不知道該怎麽選。

到了第二天說是自己弄明白了,快遞的電驢早已不用充電,已經實現了「換電」,去一個就跟快遞櫃一樣的東西那裏,把電池從車座下取出來,直接換一個已經充好電的,這樣就沒有旅程焦慮了,所以決定買電驢。

我心裏一驚,這貨難道是真的去送外賣?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偶爾往我這裏發幾句,有時候寫得多,有時候寫得少,有時候評價我的帖子,有時候聊他自己,時間長了,突然發現我對快遞已經懂得足夠多,我也可以去送了。

他說他自己很適合送外賣,因為記性非常好,而且是令人發指的好,讀書的時候沒覺得自己背書有多快,可是開始送外賣卻發現自己對空間記憶非常誇張,走一遍就能記住。

對一個外賣員而言,最難的不是找到某個具體的小區,畢竟只要會看導航,基本沒啥問題,只是進了小區之後,能不能快速找到單元樓,這是個大問題。

因為很多小區的單元樓並沒有標記,進了小區就懵逼,更尷尬的是,你去問小區裏的人,會發現大部分人只知道自己家那棟樓。尤其小年輕,大概率問了也是白問,他們只知道自己住的那棟,到處溜達的大叔們和帶孩子的中老年婦女往往非常清楚,態度好一些,一問一個準,問題是有時候整個小區一個人都沒,有時候又到處溜達,非常玄學。

有些小區非常大,又不讓電驢進去,如果沒法快速定位,在小區裏跟沒頭蒼蠅似的轉幾圈,大概率超時。

一般剛開始送誰都懵逼,關鍵是跑幾趟能不能記住,外賣行業流動性大,關鍵原因是有些人記性太差,跑好多次依舊懵逼,對從事的職業充滿了迷茫,幹不下去了,只能去幹快遞,如果快遞也幹不下去,就只能去工地。至於打螺絲,不要誤會了,打螺絲只要年輕人。

這也是為啥很多外賣得先做幾年快遞才行,對那一帶地形地貌有深刻的理解,不然新手保護期一過就麻煩了。

啥?不知道什麽叫「新手保護期」?

也就是外賣平臺一般會給新手派簡單的單子,新手期一過,所有外賣員一起競爭,系統的基本算法邏輯是:送單多的外賣員能力強,所以優先把單給他們,這也符合互聯網公司一貫的做派,頭部激勵。

外賣員們也有嚴格的等級製度,菜鳥既找不到單元樓,也找不到商家,而真正的單王不但能記住自己勢力範圍內每個小區的每棟樓,甚至記得住大部分熟客的習慣,這事說起來匪夷所思,不過訂餐這事也符合明顯的「二八定律」,一頓樓裏,少數幾家訂的外賣比其他加起來都多,你送得足夠多,慢慢就熟了。

有的小區進樓前就得打電話,因為樓裏沒信號;有的家裏有小孩晚上不讓敲門,你敲門他們就會發飆;有時去豪宅送,保安很強橫讓你填表,他有幾個戳,可以十秒鐘搞定。有些別墅區讓把電驢開進去,有些不讓,別墅區沒有電驢如果找不到路,很容易跑斷腿。

凡此種種,一個優秀的快遞員往往經歷一次就能記住,而且能舉一反三,上次送的是一號樓,這次是三號樓,直接去上次的那棟樓附近找,如果把上次的忘了個一幹二凈,又得重新問,那完了。反過來講,每一單都能節約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均攤下來每天可以多送出去幾十單。

「如果不能避免被剝削的命運,就要提高自己被剝削的價值。」他如此總結。

此外送奶茶、送米線、送蛋糕又完全不一樣,蛋糕怕顛,可能路上一個坑,就把蛋糕給巔變形了,蛋糕這玩意從幾百到幾千不等,誰攤上誰倒黴。

而且把蛋糕遞給戶主的時候,非常危險,因為對方可能估算錯了蛋糕重心,或者對蛋糕重量心裏沒數,一接,然後翻了,這時候大概率會發飆。真正經驗豐富的老手在松手前一定要先確認好對方確實拿好了,或者跟古董似的,要放在地上,讓對方撿起來,不然摔地上說不清。

也不是說不清,最後的責任八九不離十是你的,如果蛋糕是妹子訂的,大概率情緒會很失控,因為你把人家很重要的一天全給毀了,盡管是她自己掉地上的。這時候幹脆利索認栽就行了,賠錢道歉,把蛋糕自己拿走,下次註意,不然事態可能升級失控,演化成投訴,大半天走不開,最後該賠錢依舊得賠,可是有些蛋糕一千多,那就得含淚吃掉了。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10/31(一)17:09 ID:rlRpXFws] No.191713  +    
所以他們內部有個段子,說送蛋糕這事,送好了給別人過生日,送不好給自己過生日。大部分人幹脆設置了不接這類玩意。也有高手,藝高人膽大,富貴險中求,只送蛋糕,他們圈內稱為「一騎絕塵的蛋糕騎士」。

此外對體力也有要求,這個比較反直覺,事實上外賣跟快遞不一樣,一直都是小跑,每天跑兩萬步很正常。等電梯這事經常耽誤時間,所以他們往往會大概評估下之後,如果三樓以下,經常想也不想走樓梯上去了,我的這個粉絲可以維持著20層樓三分半的平均水準。

之前北京的一個人社部副處長,他去送外賣12個小時賺了41塊,他就是在上崗第一天踩了所有坑,找不到具體單元樓,走錯好幾次,到了樓下沒電梯,爬了一次樓梯半天緩不過來,最後累到崩潰,一個小時送了一單,估計還得被投訴一次,能賺到41不錯了。

而真正的單王就是在各種細節裏摳時間,每一單都平穩送出去,積少成多,慢慢成了真正的高手,藝高人膽大的高手們甚至一次可以送十幾單(沒瞎說,真有,每天都有),平臺會給這些人高優先級。

此外他不介意下雨天送,大家出不來門,喜歡點外賣,更關鍵的是,有惡劣天氣補貼,運力不足的時候,為了吸引躺家裏不出來的快遞上班,會加大補貼,就算不能及時送到,客戶還不咋抱怨。同理冬天比夏天生意好,冬天大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他們反而覺得不冷不熱的好天氣不是啥好事,因為這就意味著淡季,大家都跑出來接單,人多單少,賺不到啥錢。

最近明顯生意不錯,他前幾天給我看了他的那個app界面,上個月的等級是「無上戰神」,到了這個等級,每單多加4毛錢,跑了近兩千單,配送裏程四千多公裏,月收入一萬五左右。也就是說,一天就得跑六七十單,基本醒來就跑,一直到睡覺。

他比較看不慣的,是他一起住的那個小夥,他們盡管處於同一個行業,但是所在細分領域不一樣,他做外賣,另一個小夥做閃送,他倆都是行業裏的佼佼者,現在等級都比較高。

在他眼裏,閃送那小子簡直在天堂,單子距離比較長,沿途可以看做是兜風,經常送一些電子產品,護照,房產證,客戶一著急願意加錢,日子過得非常爽。

不過他也表示,各有各的難。

曾經有大佬做過閃送的模型分析,結論是閃送的市場規模不足,而派送員的層級非常嚴格。而平臺的推單明顯有偏向,有單子讓高等級的篩一遍,最後的結果就造成了所謂「高級的送不停,低級的坐不停。」

做閃送如果想獲得比較高的收入,只有一個法子:多接單,接的單多送的單多等級提升,等級高了接單的概率就高了。這就要求花時間熬,有的是兩個人用一個帳號,幾乎每天24小時在線,才能盡快把等級提高上去。

這樣一來,就不能停,必須一直保持接單狀態,如果等級被人超過,很可能就接不到單子。按照他現在的情況,如果轉化做閃送,想快速提高等級很難。如果只是兼職送的話,等級提高得慢,接單概率低,還是要靠送外賣作為主業。

而且閃送和外賣是兩個不同的細分市場,技巧和要求也不一樣。他在外賣方面的經驗,未必有用。他也沒法去試著玩一段時間閃送,因為他在現在的領域等級已經很高了,幾乎解鎖了平臺所有特權,那些單子都是他們這些篩一遍才會給下邊的騎手,如果跑去搞閃送,過段時間這些等級崩了可就得不償失。

事實上我在外賣平臺上班的小夥伴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說等級越高的騎手,離開率越低,因為他們也被「頭部激勵」了。

至於未來什麼的,他說他根本沒去想,互聯網大廠的985都在擔心將來的事,他就更不用操心了,不配。

文章也準備寫到這裏了,以前寫完文章,總想總結幾句,這篇不知道該寫啥了,只想到抖音神曲的一句歌詞,「我們都在用力的活著」,如果你看完本文想去送外賣,那就記住兩件事,下雨路滑,新手不要輕易送蛋糕。

檔名:1659761483666.jpg-(7 KB, 288x171) [以預覽圖顯示]
7 KB香港人生活中常用的「中英夹杂式粤语」 名稱: 無名氏 [22/08/06(六)12:51 ID:d6dkuZ4s] No.191691 6推 +   [回應]
>>是北方胡人雜種語

1.你有冇啲common sense噶你?唔知埋去Google囉。(你有没有常识啊你?不知道就去Google一下咯。)

2.今次,攞到呢個獎,我自己都好surprise,同埋都覺得好rewarding。(这次拿到这个奖,我自己都好惊喜,也觉得好有成就感。)

3. 我平時返工好忙噶,你睇下我嘅schedule,meeting啦!(我平时上班好忙,你看看我的日程安排)

4. 又有training啦,仲要帮同事set target啦!(开会啊、培训啊,还要帮同事定目标)

5. (1). send個message畀你(给你传短信)



(2). 一齐食lunch(一起吃午餐)



(3). 帮手check下(帮忙查下)

(4). 我同佢几时都咁fen嘅啦(我跟他什么时候都是这么够朋友的啦

(5). 我有個idea(我有一个想法)



6. 记得book位(记得订位)



7. 呢啲细佬仔好识得扮酷cool哦(这些小孩子很懂扮酷哦)

8. 倾project(聊方案、专案计划)



9. get唔get到(明不明白)



10. 搭lift(搭升降机)



11. 個schedule写咗(日程表写了)



12. 你feel唔feel到(你是否感受到)
鮎川龍二: 芝麻語才是北方胡人雜種語,芝麻人竟然自稱"雅言"及"中華正統"? (z1n2FKIk 22/08/06 14:47)
無名氏: 正用着南蛮杂种语的香港人别说什么“雅言”“中华正统”了 (d6dkuZ4s 22/08/06 19:22)
無名氏: 像是"異體字"與保存了(也許是)本來發音的特徵是有些趣味 (mQ3zZwYw 23/03/01 18:02)
無名氏: 比如我上面的評論、常世缺少的總是建設性質、相對的~汝等的鬥爭、意義總是很貧乏 (mQ3zZwYw 23/03/01 18:03)
無名氏: 再丁寧、台灣地方母語上、JIS語系的使用者自然會偏向"汝"字、ACG界内見"汝"等字後排斥者其由來? (mQ3zZwYw 23/03/01 18:07)
無名氏: 還有日本語的片假名、台灣人的"拷貝"等符號組合、本質也是外來語、所以很多"外語"排斥者其實是很無知 (mQ3zZwYw 23/03/01 18:09)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8/06(六)12:59 ID:d6dkuZ4s] No.191692  +    
为何香港人说话这么喜欢粤语+英文的混搭方式。

爱丁堡大学心理语言学博士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链接的强度和语言使用者的二语接触时间和水平有关。二语水平越高,使用二语的时间越多,就会形成了二语主导。反之如果母语词汇长时间没有受到激活,概念和母语词汇的连接便会减弱。

了解这个概念之后,再联系香港来看,

首先,在历史上香港曾经被英国殖民,百年间被迫吸收很多西方文化,同时包括英语,在这一段时间本港人几乎没人不会英语。在1997年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之后依然保留了之前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英语也成了这座城市的通用语言。

粤语是母语,英语是第二语言,本港人在生活中长期使用英语,第二语言水平越来越高,就会出现部分词汇代替母语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说话方式。
中國人打中國人 名稱: 官愛國 [22/08/07(日)12:04 ID:CRrp90F2] No.191693  +    
大家是中國人,中國人岐視粤港澳居民?反指島民發表"南蠻論",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安全,傷害13億人民民族感情。
利申:愛國愛澳愛港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8/09(二)08:40 ID:nPJ5zCXk] No.191698 1推 +    
秦朝正统广东话
汉晋正统客家话
唐朝正统山西话
宋朝正统河南话
明朝正统四川话
清朝民国正统北京话

中国就是一朝一正统 以上都是正统
無名氏: 你全部胡說一通,全屬虛構歷史及史觀。反指黃絲及小粉紅學好中史,來此站發言!。利申:中史學者 (po.IjRQ2 22/08/12 03:44)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3/04/01(六)17:05 ID:38CtCpVY] No.191737  +    
>>No.191693
沒有南蠻論,沿海地區有很有海外移民是不爭的事實,潤來潤去的所以叫閩南虹龍洞人。

磁場與黑洞 名稱: 無名氏 [22/07/22(五)11:32 ID:z0Y7cF6Y] No.191684  +   [回應]
如果黑洞能吸引一切 包含磁場
那黑洞是不是一個巨大的磁單極?

檔名:1657455307692.png-(114 KB, 1914x564) [以預覽圖顯示]
114 KB測試 名稱: 無名氏 [22/07/10(日)20:15 ID:LxTL72fk] No.191680  +   [回應]
學術板還活著嗎
還活著的話可以放回上面了吧

檔名:1656169776260.jpg-(100 KB, 800x450) [以預覽圖顯示]
100 KB我不相信意識獨立於物質法則之外 名稱: 無名氏 [22/06/25(六)23:09 ID:Y5MVce7.] No.191676 1推 +   [回應]
單細胞生物被特定頻率範圍的電磁波射到
啟動了一連串生物化學反應
造成他身體的一端反覆收縮又放開
然後周邊液體壓力就推動他往電磁波來的方向移動
於是我們就解讀說他有趨光性,他喜歡光

而高等生物也只是上述生物化學反應比較複雜而已
意識不是什麼超越物理的東西,只是量變引發質變

我不相信意識獨立於物質法則之外
意識只是神經元之間電位變化的傳遞過程的副產物
所以我相信就算是用水流和木頭做的邏輯元件
只要數量和複雜度夠高
也能統整出意識
但意識本質到底是什麼還是不明
無名氏: 既然不明就不能篤定不是 (X96gsR1I 22/07/09 20:46)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8/08(一)08:17 ID:5SYvIDHA] No.191696 1推 +    
仍是假議題、當然後續討論也沒有
真正討論者卻被削除
無名氏: 所以今回我到此為止、今後諸般都是汝等自己的責任 (5SYvIDHA 22/08/08 08:18)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9/01(四)22:41 ID:zA/g9SfA] No.191700  +    
我支持你
看維基百科德文文章

檔名:1645768237606.jpg-(28 KB, 600x355) [以預覽圖顯示]
28 KB廢死議題的美國電影 名稱: 無名氏 [22/02/25(五)13:50 ID:KOkYrELc] No.191633 10推 +   [回應]
PTT有人提到說,有一部跟廢死有關的美國電影,裡面有如下的情節:

有一位支持廢死的美國議員有一天被記者問到:「如果今天是你的女兒被姦殺,你會不會想要殺掉那位兇手?」

這位議員說:「會,我會想要殺掉這位兇手。」

記者又再次問到:「但你不是一直支持廢死嗎?」

這位議員的回覆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身為一位父親,我確實希望兇手去死,就算死千千萬萬遍都不能彌補我心中痛,但是身為一位議員,以群眾利益為最優先考量,我會支持廢死,因為群眾利益"永遠"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這是我想說的。」

我沒看過相關電影我不知道,而我的感覺是,這是廢死一方在面對「當你家人被殺」時,唯一「可能」合理的回答,因為在公與私有可能相衝突的狀況下,個人利益或情感確實不該凌駕群眾利益之上;然而,這回答可能不能證明死刑廢除,理由如下:

要是群眾利益跟個人利益不衝突,或者甚至「受害者個人的利益,就是群眾利益」,那要如何?

就受害者情感而言,民眾碰到有人受凶殺案所害時,大抵都是站在受害者這邊的,所以就受害者情感而言,並沒有群眾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的問題,甚至單以受害者情感論之,「受害者個人的利益,就是群眾利益」

再者,就是死刑的實務問題,實務上如果死刑無助治安,甚至有害治安,那在這種狀況下,是可以合理證明「死刑對受害者的撫慰,是與公眾利益相衝突」的;但要是死刑確實有助治安,像例一些研究提到的,平均一件殺人死刑可減少三至十八件兇殺案的話,那又該如何?在死刑有助減少兇殺案的狀況下,死刑不管對受害者或一般公眾而言都符合他們的利益,這樣你要拿「共善」或其他理由說明死刑該廢除,都是基本說不通的。

還有,PTT那裏有人有提及「共善」的概念,但什麼是「共善」?一個抽象的「善」、抽象的「正義」的概念,能超越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治安數據跟受害者情感嗎?
無名氏: 「民眾碰到有人受凶殺案所害時,大抵都是站在受害者這邊的\ (KOkYrELc 22/02/25 16:43)
無名氏: 共是B 恭喜手勢是B的概念 善也是B 結果只是堆BBBBB 多個水源(民眾)其 注意力錯誤 激流葬 (bKBwagqE 22/06/13 08:54)
無名氏: "正義"沒什麼特別的 "通理" T行比如"貼" D行比如"沈走死" N行"玄水回" (bKBwagqE 22/06/13 08:58)
無名氏: 音義内、沒有"0與100%"、實際上、確實無、必=大、沒=草、"換成普通話就是~明顯與不明顯"、簡? (bKBwagqE 22/06/13 09:00)
無名氏: 尚~"正義"不過是?~特定環境内符合、食人族的正義是、安全上、種族歧視是?~正義阿、逃果global (bKBwagqE 22/06/13 09:03)
無名氏: GloBal G=無選擇、強行突破 B=洪文巫師集、草P木B海P島B(粗俗翻譯=全球化)音義=理解神 (bKBwagqE 22/06/13 09:08)
無名氏: 為什麼~那個WIKI亦、國家教育亦、解釋他媽超長卻沒什麼用?~因為背叛了音義、粗俗蠻族學術其結果~歹 (bKBwagqE 22/06/13 09:10)
無名氏: 音義曖昧的地方也是優點、因此必須認真關心日常的對象、外加情報洩露的防治、"雞蛋分籃裝的道理"~ (bKBwagqE 22/06/13 09:12)
無名氏: 國語之類總、不過是"習慣"、根本"沒有任何崇高"的、各方主張自文化超偉~同流合汚死、此上定義的知識? (bKBwagqE 22/06/13 09:16)
無名氏: 最終外加一個汝等也該關心的~普通話有利於AI監控、デイストヒア。 (bKBwagqE 22/06/13 09:17)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25(五)16:45 ID:KOkYrELc] No.191634 10推 +    
補充一點:

「民眾碰到有人受凶殺案所害時,大抵都是站在受害者這邊的」的事實,在事實上使得人們即使在死刑無助治安的狀況下,依舊有很好的理由支持死刑,而且理由正是「公眾利益」,因為公眾在情感上對受害者的支持,以及這種悲憤沒獲得解決的狀況下公眾的集體憤怒,使得受害者個人的悲憤,成了公眾利益的一部分
無名氏: 公?~只是一個B#(實際是B#的任何詞語 並列後既知)其結果?~激流葬 (bKBwagqE 22/06/13 08:31)
無名氏: 一巨大水池、其破裂、水等必然集、洩洪那壓力、B#~注意力、慾望等、那是宇宙機制了 (bKBwagqE 22/06/13 08:34)
無名氏: 洪流其回避(民俗亦、政府等獸亦)、内循環重視(比如夢想家、畫圖等皆可)、這是音義真實的議題。 (bKBwagqE 22/06/13 08:38)
無名氏: 重點仍是"注意力"、所以"錯誤的主題"、結果是必然失敗、實際現實内、情報等、九成是、死亡性質的洪流 (bKBwagqE 22/06/13 08:40)
無名氏: "還沒死"是因為"誰先死"了、臨死仍無知、乃是"注意力"錯誤、音義概念很簡單、大半國語汚染多 (bKBwagqE 22/06/13 08:43)
無名氏: MANGER迷走亦同、GAY的翻譯錯誤、廢物等詞語的"負面判定過深"、弱者利用的言論封殺.. (bKBwagqE 22/06/13 08:44)
最終附上入門的: 音義 C伸(選) GloBal牙 T得+D失=N水刃流 P草海古闇片普+B集師毛帽羽硬=M山夕閒理 (bKBwagqE 22/06/13 08:45)
無名氏: 為什麼"早"應該是P#?~因為"看不清楚"、P#行的概念、相對的是B#、並具的是#M、他内容自行思考 (bKBwagqE 22/06/13 08:46)
無名氏: 普通話已深劣化 大量ASZCG行("支支吾吾的~摩擦幹幹語~")聯想力必然腐蝕、"中"字其定義亦死 (bKBwagqE 22/06/13 08:48)
無名氏: 大量"(業配)高位"的個體"公認"聰明、但實際沒有、所以現實是~歴史亦~阿~習慣的習也是B#~羽異鳥 (bKBwagqE 22/06/13 08:51)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6/19(日)09:54 ID:V2NnP9gk] No.191675  +    
>一些研究提到的,平均一件殺人死刑可減少三至十八件兇殺案的話,那又該如何

唯一的重點就在這裡而已,所以你的研究在哪?可信度多少?
是不是相反的研究比你的研究多所以有讀書的人才都支持廢死?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9/23(五)00:03 ID:2WXzCp3c] No.191704  +    
 檔名:1663862590366.jpg-(116 KB, 800x910) [以預覽圖顯示] 116 KB
1.死刑的確不能解決問題,傷痛也還在,但不會多一層加害者還能活著的傷痛
有些人覺得死不死刑只是放下的快慢差別而已
舉例如殺了犯人後親屬五年能放下,不殺犯人8年就能放下
但實際上
殺了犯人後五年放下,這五年間怨恨對象已消失自然會慢慢放下
不殺犯人後八年放下,這八年間只會有個充滿怨恨的對象
並且類似事件如再發生又會被廢死嘲諷犯人不會死
時間較久就能放下想太多,是廢死把淚氣傳承累積保存,讓其能再被一次次傷害家屬
廢死就是每隔幾年就會把受害者家屬傷口掀開用銼刀銼的二次加害人

2.會犯罪的原本就會犯罪,根本不用談什麼抑不抑制犯罪
讓犯人帶著家屬的怨恨一起消逝,讓憤怒不要被廢死一次次在挑起

3.罪犯犯罪前抱著死也沒關係,一命換一命的心態需要有所覺悟
一命換一命的覺悟比較大
還是就算殺人了不會被判死刑的覺悟大?
死刑不會抑制犯罪的發生,因為會動手的還是會動手
廢死則會降低動手的門檻,讓被降低的覺悟被衝動填滿後溢出

原本死刑就不是要來解決和抑制殺人的發生
是要明確地讓你知道你做了什麼事所以要付出什麼代價
明確的讓彼此知道
我不會殺你,所以你不要殺我
你殺我就要有被殺的覺悟

另外
""支持廢死,因為群眾利益"永遠"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
真是荒謬極了
只是硬要把廢死跟群眾利益扯上關係罷了
倒不如說那些死刑犯正在浪費著監獄資源
還能仗著反正都是最重的死刑了你還拿我怎麼樣
做一些狗屁倒灶的事
如最近還有性侵獄友的屁事

檔名:1644128139064.jpg-(163 KB, 1280x720) [以預覽圖顯示]
163 KB死刑的風險分析 名稱: 無名氏 [22/02/06(日)14:15 ID:XgCQtTcw] No.191611 1推 +   [回應]
有人提到死刑存廢還是得提到風險管理,這點我同意;然而,就現階段來看,若純粹討論風險管理,其實是應該要保留對殺人罪的死刑的,甚至可能還是得持續執行死刑,理由如下:

1. 死刑對無辜者的風險主要由三個層面體現:一、對潛在殺人犯額外的嚇阻效果;二、殺人犯的再犯率;三、死刑冤獄,其中「對潛在殺人犯額外的嚇阻效果」和「殺人犯的再犯率」構成支持死刑的理由;而「死刑冤獄」則構成廢除死刑的理由

2. 即使不考慮死刑對潛在殺人犯額外的嚇阻效果,「死刑冤獄」可能並不足以構成廢除死刑的理由,原因是殺人犯的再犯率雖然較低,但不是零,而要是殺人的再犯率高過死刑冤獄的機率,那「死刑冤獄」就不足以構成不足以構成廢除死刑的理由。首先,根據美國清白專案的內容,美國近幾十年的冤獄率至少是4.1%,乍看之下這足以構成廢除死刑的理由;然而,殺人犯的再犯率不是零,雖然一些估計認為殺人犯的再犯率小於2%,但其他一些估計認為殺人的再犯率可能高達8%以上,而數字跟死刑冤獄率處於同一水平,因此有理由認為殺人的再犯率可能至少與死刑的冤獄率持平,甚至可能高於死刑的冤獄率,而這代表冤獄所拯救的無辜生命,可能會被殺人再犯所額外導致的無辜生命的損失給抵消,甚至超過;此外,冤獄錯殺可以透過死刑存廢以外的管道來改善,而死刑再犯可能已經無法透過刑罰以外的手段改善(除了刑罰外,減少犯罪和再犯的主要手段是教化跟加強執法,但這兩者都已到達現階段可行的極限),考慮到這幾點,有理由認為「死刑冤獄」可能並不足以構成廢除死刑的理由。

3. 至於死刑潛在殺人犯額外的嚇阻效果的部分,現階段的研究其實很難說非常明確,尤其現階段在事實上是沒有壓倒性的數據佐證死刑沒有更強的嚇阻效果的,甚至支持死刑有更強嚇阻效果的研究可能還比較多,因此有很好的理由認為根據嚇阻效果研究的現狀,維持並執行死刑會是比較有利的選擇。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盡管一些研究認為死刑對謀殺沒有更強的嚇阻效果,但也有相當多基於謀殺犯罪率數據的量化研究指出,死刑確實對謀殺有更強的嚇阻效果,像例如一個綜合1996年至2010年關於美國死刑嚇阻效果的24篇研究的列表顯示,在這24篇研究中,有17篇明確指出死刑有嚇阻效果,有5篇明確指出死刑沒有嚇阻效果;而兩篇則認為嚇阻效果不明確;而那兩篇認為死刑嚇阻效果不明確的論文中,有其中一篇指出死刑嚇阻效果存在,但證據薄弱;另外在這24篇研究中,其中一篇(Yang & Lester, 2008)為對死刑嚇阻效果的後設分析,而該篇後設分析明確支持死刑有嚇阻效果的說法,但該篇文章也說,死刑嚇阻效果的呈現結果,和研究所用的方法相關。

在不考慮相關研究論文數量的狀況下,應該假定死刑有更強嚇阻效果的機率是50%,而一般認為死刑有更強嚇阻效果的論文,傾向認為每執行一件死刑,能挽救3到18條無辜生命,因此在死刑嚇阻效果不明確的狀況下,死刑能挽救的無辜生命的數學期望值至少是0x50%+3x50%=1.5,也就是死刑嚇阻效果不明確的狀況下,應該預期死刑至少能拯救1.5條無辜生命;而在考慮相關研究論文數量的狀況下,依照上面的內容,論文支持死刑嚇阻效果的可能性為17/24,也就是大約2/3,因此考慮這點,在死刑嚇阻效果不明確的狀況下,死刑能挽救的無辜生命的數學期望值至少是0x1/3+3x2/3=2,也就是死刑嚇阻效果不明確的狀況下,應該預期死刑至少能拯救2條無辜生命;而一般認為,如果死刑能挽救的無辜生命,大過處死的殺人犯數,那就應該要保留對殺人犯的死刑,而就上面的數學期望值來看,我們應該期望平均而言,每件死刑都至少能挽救1.5至2條無辜生命,換句話說,現階段其實沒有理由廢死;而考慮到不執行的死刑跟廢除死刑在實質上沒什麼兩樣這點,我們可能也沒有理由暫停執行死刑。
無名氏: 這裡之所以拿殺人再犯率與死刑冤獄率比,是因為死刑存廢不會影響到那些沒有得到死刑判決的殺人犯 (XgCQtTcw 22/02/06 14:44)
有回應 7 篇被省略。要閱讀所有回應請按下回應連結。
加拿大廢死前謀殺率更低 名稱: 無名氏 [22/02/13(日)19:16 ID:OgF3Dgrg] No.191620 1推 +    
 檔名:1644750983366.gif-(12 KB, 681x456) [以預覽圖顯示] 12 KB
圖片出處:https://www150.statcan.gc.ca/n1/pub/85-002-x/2013001/article/11882-eng.htm

一些主張死刑無助治安的人喜歡說加拿大廢死後謀殺率更低;然而,我們其實有理由質疑這說法

首先,先講這些人說對的地方:這些人對的地方在於加拿大於1976年廢除死刑,而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謀殺犯罪率確實呈現下降的趨勢

然而,網路上可找到的加拿大謀殺率資訊,並不是只有1976年以後的,這裡找到的資料的謀殺率至少向前延伸到1961年,而且這資料是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提供的,而這是官方的機構,因此有理由認為這裡的數據相對可靠;而從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可看出,加拿大的謀殺率和殺人未遂率在1976年之後,如同認為死刑無助治安的人所認為的一樣,呈現下降的趨勢;然而,請注意以下的幾點:
1. 加拿大的謀殺率以及謀殺未遂率在1966年-1976年之間呈現上升的趨勢
2. 加拿大雖然於1976年廢除死刑,但加拿大最後一次執行死刑是1962年
3. 加拿大謀殺率和殺人未遂率的最低點都是在1960年代前期,而且在廢除死刑後,加拿大謀殺率和殺人未遂率從未降到1960年代前期的水準。加拿大的謀殺率在1960年代前期長期保持在每十萬人1.5人以下,但廢除死刑後加拿大謀殺率從未降到每十萬人1.5人以下;至於殺人未遂率的部分,加拿大的殺人未遂率在1960年代前期長期保持在每十萬人1.0人以下,但廢除死刑後加拿大謀殺率從未降到每十萬人1.5人以下,而且廢除死刑後,加拿大的殺人未遂率最低也接近每十萬人2.0人

考慮到這幾點,可以認為加拿大的數據可能不能說明死刑無助治安,甚至有理由認為,加拿大可能其實反而是廢除死刑後治安惡化的明證

當然我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這裡只是提出對於一些人「廢死後治安不會惡化」以及「加拿大是廢死後治安沒有惡化的明證」的說法的質疑。
無名氏: 這裡的講法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至多只能拿來表達對死刑無助治安這說法的質疑,不能拿來支持死刑的嚇阻效果 (OgF3Dgrg 22/02/13 20:01)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13(日)22:39 ID:7ZuddnCc] No.191622  +    
我覺得不如討論一下
"死刑的威懾" 和 恐怖主義所希望達成的那種"威懾"有什麼實質上的差別?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15(二)00:04 ID:ohikOgGY] No.191624 1推 +    
>>No.191622
首先:恐怖主義本身是一種相當主觀的稱謂,誰是恐怖份子,往往是某些權威說了算;而如果你今天是要把死刑貶為「和恐怖主義沒兩樣的東西」,那我建議你閉嘴,因為這種邏輯可以用以廢除任何刑罰以及廢除警察和軍隊,軍隊存在的目的就是嚇阻外國進犯和國內想以組織性武裝力量破壞秩序的人,警察執法和法律存在的目的也多少是為了嚇阻犯罪。

再者,若真的硬要找一個比較客觀的定義,那其實很多被稱為恐怖主義的,都和以暴力手段造成無辜非戰鬥人員的傷亡有關,恐怖主義往往關注自身的意識形態更勝於普世的是非正義;此外,恐怖主義的手段和目的往往不相稱,要美國多多注重中東人民的利益、減少對中東人民的剝削,不是非得劫持民航客機撞美國的大樓不可;

被認為正當的手段,包括死刑在內的任何的法律手段,則注重效益、損失和是非,更是注重手段和目的的相稱性(這種相稱性其實也蘊含在一般人認可的應報當中),因此冤獄錯殺以及警察執法過當才會變成問題,但這不表示因為可能冤獄錯殺就該廢除死刑或任何刑罰,更不表示警察可能會錯殺罪犯就該廢除警察;手段與目的的相稱性也不代表死刑從根本上就不應該存在。

而我認為,手段與目的是否相稱、是否會在意對無辜者的傷害,就是死刑(及其他法律手段)跟恐怖主義之間的差別。
無名氏: 手段與目的是否相稱 以及是否是無辜者 都是相當主觀的判斷 對不同立場的人而言並不一樣的 (bBPDcJVE 22/02/15 16:28)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20(日)06:57 ID:kTlgjjp.] No.191625 2推 +    
有人提到說「手段與目的是否相稱,以及是否是無辜者,都是相當主觀的判斷,對不同立場的人而言並不一樣的」,對此我要說的是,首先,死刑出於應報,而有相當充分的理由認為應報的原則受到不同社會絕大多數人普遍的認可;而什麼是殺人在各地的定義差異也比一些道德相對論者想得小。

現實是:普世價值和普世的人類行為都是存在的,雖然這不代表個體會認可或做出這類行為,但個體的例外不代表社會整體都會是例外。所以我認為訴諸「主觀性」的說法沒有充分的理由。

再者這種把各種事物都給「相對化」、「主觀化」的說法,會導致以下兩種結果:
一、這種說法不僅會否定死刑,也會否定一切刑罰的合理性,如果殺人者死可能是不相稱的做法,那傷害他人、打架滋事抓去關是不是也可以說是不相稱?如此類推,那乾脆不要有刑法,甚至不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一個主要目的,正是要維持社會秩序),直接回歸無政府狀態,但就算你接受,多數人是不會接受不要有刑法、不要有政府管理的社會的作法的。
二、這種「相對化」、「主觀化」的說法,其實可能反而會讓死刑的合理性變得更加不需要理由,因為在這種狀況下如果要讓某種刑罰合理化,那所有可能的刑罰其實都必須合理化,不能有例外,這其中包括所有形式的死刑:如果發生特定的罪案,而對受害者或公眾而言,不殺死兇手不足以平民憤,那是不是就表示這種狀況「手段與目的相稱」?
無名氏: 這世界上是確實有一類法律因為受害者情感的主觀性,而把殺人的處罰交給受害者的 (kTlgjjp. 22/02/20 07:21)
無名氏: 而實行這種把處罰交給受害者的法律的國家,往往都有死刑跟肉刑 (kTlgjjp. 22/02/20 07:22)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20(日)07:02 ID:kTlgjjp.] No.191626  +    
這裡有一篇剪報,裡面引述研究指出,應報是普世價值: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cad=rja&uact=8&ved=2ahUKEwjp1P2974z2AhVHyIsBHRkkDAYQFnoECAIQAQ&url=https%3A%2F%2Fcanvas.harvard.edu%2Ffiles%2F2176426%2Fdownload%3Fdownload_frd%3D1%26verifier%3DvpRpGwkzDWgRDdNTYiBqT9H0bnfs9hVGiuGdSEB2&usg=AOvVaw0OEevzdxoczeJeVlJp6L2B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20(日)07:04 ID:kTlgjjp.] No.191627  +    
>>No.191626
或許你會說應報不代表殺人者死,不過就對一般人對死刑的議題的觀察來看,人們確實相當強烈地支持殺人者死,而且當你真的要廢除死刑時,人們也會說出如果國家允許讓罪大惡極且罪證確鑿的殺人犯受肉刑,他們勉強可以接受之類廢除死刑的。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20(日)07:09 ID:kTlgjjp.] No.191628 8推 +    
實際上我認為真的要讓公眾可以比較接受廢除死刑而不必引入一些就人道主義者而言不能接受但一般公眾經常會提出的「替代方案」(如每天鞭打殺人犯一百下或者把殺人犯關到糞坑之類的)的作法,還是確實指出死刑無助治安,這樣才能讓公眾比較能接受以無期徒刑(而不是每天鞭打殺人犯一百下或者把殺人犯關到糞坑之類人權份子不能接受的「替代方案」)代替死刑的作法。
無名氏: 是的,民眾多半強烈支持殺人者死,但民眾也不是笨蛋,如果死刑真的無用那他們在理性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kTlgjjp. 22/02/20 07:11)
無名氏: 民眾對廢死的反感會增加,主要還是下列原因: (kTlgjjp. 22/02/20 07:11)
無名氏: 一來廢死在沒有足夠研究支持死刑無助治安的狀況下推廢死,這是標準的拿人命開玩笑 (kTlgjjp. 22/02/20 07:12)
無名氏: 二來廢死把人民當笨蛋,真以為中文圈沒有人知道確實存在死刑有助治安的研究 (kTlgjjp. 22/02/20 07:13)
無名氏: 三來就是自以為自己可以改造人性,可以說服人們在情感上以寬恕取代應報,這是標準的左膠想法 (kTlgjjp. 22/02/20 07:14)
無名氏: 第三點的部分,必須指出不是所有廢死的人都這樣想,不過廢死在定義上很難說不是「寬恕殺人犯」 (kTlgjjp. 22/02/20 07:14)
無名氏: 都有法律把減輕處罰而不是免於處罰給定性為寬恕了,在這種狀況下,說廢死不是寬恕殺人犯,容易流於詭辯 (kTlgjjp. 22/02/20 07:18)
無名氏: 對於不持第三點的廢死,要講的是,請回去多做研究,證明死刑確實無助治安再出來推動廢死 (kTlgjjp. 22/02/20 07:19)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22/02/20(日)07:44 ID:kTlgjjp.] No.191629  +    
有人在講述哲理時就問實務問題;講述實務問題時就問哲理,這分明就是來亂的,就是擺明了「除非你承認死刑該廢除,不然就跟你有玩沒完」,而現實是「不管哲理或實務上,現在都沒有很好的理由可以廢除死刑」

從哲理上,我不認為有任何公理正義的法則,能在為多數人所接受的狀況下讓死刑注定被廢除,所有能為多數人所接受的法則,似乎都註定會給殺人者死開一條後路;而任何會讓死刑在原則上被廢除的法則,都會導致一些道德正義上不能接受的後果,因此想從原則上廢除死刑,大概率會流於詭辯,而死刑存廢還是得從實務上死刑是否有用下手。

在實務上,現在其實並沒有任何研究,確實指出死刑無助治安,甚至認為死刑有助治安的研究還多過死刑無助治安的研究,因此實務上也沒有很好的理由可以為廢除死刑背書。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
第一頁[0]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